2月4日深夜,中国国防部公布了一则消息:中国在境内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达到预期目的。有些网友甚至拍到了“夜空中最亮的星”这一幕。
巧的是,就在同一天,美国“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穿航台湾海峡,高调炒作并蓄意制造紧张气氛。一些外媒又将中方正常开展的军事试验视作“对准美国”,并借机炒作中国军备扩张。
国防部在发布消息的同时也声明:该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为什么中段反导拦截技术如此重要?用国防专家的话说:反导是战略防御的坚盾,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有与没有,完全不同。
一
中国已多次实施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此前在2010年、2013年、2018年都进行过。尽管如此,“陆基中段反导拦截”仍然是个挺专业的术语,岛叔可以再解释一下。
一般说来,弹道导弹飞行分为3个阶段:当导弹从发射架发射到飞出大气层之前,称为“上升段”;之后,导弹飞出大气层并飞向目标,这是“飞行中段”;重返大气层后,导弹到达目标区域上方并命中目标,这是“重返大气层阶段”,或称“末段”。
陆基中段反导示意图(图源:《中国航天报》)
3种飞行阶段,对应3种拦截方式。但在导弹飞行中段进行拦截,能大大降低导弹杀伤性,可行性也是最高的。
中国多次开展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足见这一技术的战略意义。
回到上世纪60年代初的冷战时期。当时美苏用上万枚装有核弹头的导弹指向对方,一旦擦枪走火,“石器时代”的降临不是夸张。为求自保,苏联开发了“橡皮套鞋”式反导系统拦截弹道导弹。但囿于技术限制,性能和准度都不理想。
苏联想到一个办法:将核弹头置于拦截弹上,只要雷达提供导弹的粗略飞行轨迹,“橡皮套鞋”就能将敌方导弹淹没在核弹头的杀伤范围内。
这一招让美国坐立难安。美国立即开始反导技术研发,并加紧综合核打击能力建设,迫使苏联承压并回到谈判桌前。最终双方达成协定,可各建反导系统,或用来防御首都,或用于防御重要核武基地。这一协定使双方不敢轻举妄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但里根上台后,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SDI)防御构想,试图再次建立完善、多层次的预警指挥和多手段拦截反导系统,将美国国土笼罩起来。
根据这一构想,美国将开发一系列用于预警苏联发射弹道导弹的红外卫星、追踪苏联弹道核潜艇的海洋监视卫星、为拦截提供导弹数据的雷达卫星和通讯中继卫星;美国还将开发反卫星导弹及“杀手卫星”,以便战时破坏苏联对应的卫星系统。
该计划足够宏大,却并不具有太大的可行性。但这足以迫使苏联拼命开发武器系统、大力扩充导弹数量。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立即宣布终止“星战”计划。
里根与星战(图源:外媒)
二
冷战结束后,美国将星球大战计划压缩为“NMD+TMD”模式。其中,NMD指“国家导弹防御计划”,负责防卫美国本土不受弹道导弹袭击;TMD指的是“战区导弹防御计划”,保护海外美国驻军和盟友不受此类袭击。
这么看,“星战”计划俨然是美国“假戏真唱”。
事实上,从反导、防袭击的角度看,星战计划的思路具备一定合理性:第一,要想摧毁弹道导弹,就必须有足够强大的监视网络;第二,陆基拦截系统应多层次布局,低空拦截洲际导弹弹头和短程导弹,中高空拦截洲际导弹和中远程导弹弹头;此外,未来应努力开发摧毁敌方上升段飞行中导弹的能力。
如今美国将限制开发反导能力的条约弃之脑后。美国现在的反导预警卫星网络虽然不如“星战”计划要求的那么“高大上”,但基本够用。脱胎于星战陆基/海基拦截系统的“NMD+TMD”已逐步完善,机载激光武器系统也初步成功拦截了上千公里之外的上升段弹道导弹。
三
从国际背景的角度,更能理解中国为何如此重视反导技术。
几年前,韩国引入美国“萨德”系统,专司中高空导弹拦截。周边大国之所以对此反应激烈,是因为韩国此举使之成为美国“战区导弹防御计划”(TMD)的核心一环。“萨德”系统的雷达是美国全球导弹防御网络的节点之一。部署在韩国之后,当中国乃至整个东北亚发射导弹,美国便可第一时间拿到弹道数据。
近10年来,中国防空反导系统发展持续稳步推进。2010年以来,中国已4次成功进行中段反导试验。中国此项技术成熟度已达到较高水平,也可能将很快列装部队。
但是,随着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实战部署高超声速导弹及推进反导系统部署等一系列动作,中国反导面临的现实压力依然较大,还应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
在全球,美国仍是中段反导系统类型和数量最多的国家。从2004年开始,美国陆基中段反导系统(GMD)已陆续部署,并在加州和阿拉斯加部署了44枚地基拦截弹(GBI)。2017年,美国政府发布《导弹防御评估》报告称,到2023年,美国将拥有64枚该型拦截弹。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美苏限制反导条约》的核心思路:双方持剑,在均势和威慑下,双方均不会轻举妄动。若一方持剑披甲且虎视眈眈,另一方却不披挂自卫,怎能确保相安无事呢?
推荐阅读:
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成功引关注!这项技术是什么?为何这么重要?
2月4日22:45,国防部官方微博发布消息:2021年2月4日,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这一消息瞬间引起极大关注。
“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是什么?
反导,泛指对各种来袭导弹的防御。既包括对洲际和中远程弹道导弹的防御(还包括反卫星),也包括对各种短程战术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防御。
弹道导弹的飞行以大气层为“界线”分为三个阶段,从发射到大气层为上升段,在大气层外向目标区域飞行为飞行中段,重返大气层到命中目标为再入段。
而目前的反导技术也是针对这三个阶段进行拦截。从导弹飞行阶段来看,拦截越早效果会越好,因此国际反导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尽可能提前拦截。但在上升过程中拦截的难度也是最大。目前世界上最典型的上升段拦截技术是美国的ABL机载反导武器系统。
第二种是在导弹飞行的第二阶段进行拦截,也就是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这一阶段的拦截效果也比较好。
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反导武器,大多采用的是末段拦截技术,也就是针对“再入段”的导弹。
根据反导拦截技术所在的平台不同,又可分为陆基、海基、空基。其中陆基防空系统主要针对的是导弹、隐形战机、无人机这三大主要敌手,因此将呈现出“反导化、反隐形化、反无人机化”这三大趋势。
↑2013年1月28日《新闻24小时》片段
陆基中段反导,为何那么重要?
由于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等特点,导弹已成为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的主要武器。而反导,就是战略防御的“坚盾”,是保护国土不被暴露在导弹威胁之下的重要技术,相当于在大气层外为国家撑起了“保护伞”,因此反导技术也就成了目前世界军事最尖端的技术对抗。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图为火箭军东风5B核导弹方队通过天安门。
虽然拦截时间越早效果越好,但导弹上升阶段的拦截对反导系统要求极高,难度极大。而中段反导则存在作用时间长、拦截机会多、次生伤害小等不少优势。美军也认为,陆基中段反导系统可进行对陆基战略弹道导弹的监视、探测、跟踪、预警,因此该系统已经成为大国之间开展反导竞争的主要舞台。
由于弹道导弹从发射到进入中段飞行的时间很短,如果想要在中段实施拦截,就要尽可能提前发现对方发射的弹道导弹,同时要在其上方进行跟踪、计算飞行弹道,这样才能计算出最佳拦截点,再将中段拦截弹发射到拦截点的位置,释放拦截弹头。因此,构成一个完善的中段反导拦截系统是很复杂的工程,要有强大的导弹预警监测系统。
我国陆基中段反导试验的成功实施,表明中国已经充分掌握了信息处理、精确跟踪、武器传输、精确探测与末制导、空间作战平台总体控制与平台战时测控等与反弹道导弹相关的关键技术。而国防部多次强调“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更表明我国在确保自身安全稳定的同时,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的决心。
为国铸剑,致敬反导拦截技术背后的那支“铁军”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初步确立了包括反导拦截弹在内的攻关目标。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美军的“爱国者”导弹多次成功拦截伊拉克军队的“飞毛腿”导弹,凸显出反导技术的威力。中国军队意识到与世界强国军队的差距,决心正式启动反导系统建设。
本世纪初,我国正式启动反导技术验证试验项目,位于我国西部戈壁大漠中的某基地,历史性地肩负起靶场试验任务。
要实现对导弹的准确拦截,必须对导弹的弹道进行预报,随时能知道导弹什么时间到什么位置,这是世界级难题。而我国在反导技术方面尚属空白,面对中央军委定下的首次试验在“2010年初务期必成”的明确时间表,反导系统的背后团队拿出了“两弹一星”精神,不眠不休日夜攻关,不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克服艰苦甚至恶劣的环境……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使我国在反导技术领域不断实现突破。
伟大事业总是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反导系统的幕后团队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导弹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的铮铮誓言。扎根戈壁终无悔,为国铸剑固天疆!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吕原 综合国防部网站、新华网、央视新闻、中国军网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